第22條軍規(Catch-22)是美國作家約瑟夫·海勒的代表作。作品是一部長篇小說,寫於1961年。

情節梗概
注意:下文記有作品情節、結局或其他相關內容,可能降低欣賞原作時的興致。
故事發生在地中海的一個小島上,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美軍的一個飛行大隊駐扎在該島上。按一般規定,飛滿規定次數(最初為25次)的飛行員可以回國,但第22條軍規實際上規定,無論何時,必須執行司令官命令做的事情。飛行大隊的指揮官凱斯卡上校(卡思卡特上校)是個官迷,他一次一次增加飛行任務,遠遠超出一般規定。飛行員們都得了恐懼症,變得瘋瘋癲癲。尤其是投彈手尤塞恩(尤索林,約塞連)上尉,更是惶惶不可終日。在求生慾望的支配下,他在戰鬥中只想逃命。他裝病躲進醫院,不久被密探和一個充滿「愛國熱情」的傷兵嚇跑了。他找到一個軍醫幫忙,想讓他證明自己瘋了。軍醫告訴他,雖然按照所謂的「第22條軍規」,瘋子可以免於飛行,但同時又規定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,而如果本人一旦提出申請,便證明你並未變瘋,因為「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,乃是頭腦理性活動的結果」。這樣,這條表面講究人道的軍規就成了耍弄人的圈套。當飛行員們出生入死時,那些指揮官們卻忙於勾心斗角,還和神通廣大的食堂伙食兵米洛組成了一家聯營公司M&M企業,大作投機生意,發戰爭財。尤塞恩目睹了這種種荒謬的現實,最後在同伴們的鼓勵下,他逃往中立國瑞典去了。


[編輯] 文學流派
這部小說是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。它比較集中的表現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點。該小說的作者也是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。


[編輯] 創作手法
作者在小說中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,使整個作品沒有一條完整的情節發展線索,也沒有突出的人物形象,充滿著混亂,喧鬧,瘋狂的氣氛。但作者同時強調的是一種「嚴肅的荒誕」。小說顯然以美軍來比喻整個美國社會,從它內部的骯髒,腐敗,墮落可以判斷出它的本質,尤其是那些高距眾人之上的官僚們。所以,小說的特殊藝術形式和內容並非為了賣弄荒誕的技巧,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它的主題。正如哈里斯在《美國當代荒誕派小說家》(1971)一書中所指出的:「海勒的小說儘管技巧上有所創新,事實上卻在遵循特定的文學傳統。《第22條軍規》歸根到底是一部激進的抗議小說,像《憤怒的葡萄》和《美國的悲劇》一樣,他的抗議是指向美國的現行權力中心。」

作者在不經意的調侃之中,顯露出銳利的諷刺鋒芒,直指荒誕的要害,初看忍俊不禁,細品余味深長。作家常常將相互矛盾或褒貶義相對的辭彙與句子故意搭配使用,如德里德爾將軍誇口:「我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」。丹尼卡醫生說:「救命可不是我的事」。某上校「發覺自己仍然無能,而感到十分自豪」,邁洛說:「我這人從不說謊,只是在需要時才說謊」等等。


[編輯] 作品影響

[編輯] 作品本身
這部小說以其豐富的藝術內容,嚴肅的主題思想和荒誕不經的描寫手法贏得了人們的讚揚,成為60年代初美國文壇上一個重大突破。至1980年,光是科吉出版社就已經發行了150萬冊以上。出版者在扉頁上介紹說:「毫無疑問,《第22條軍規》是本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創作。可以肯定,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還沒有別的小說像他那樣贏得如此熱烈的推崇」。

評論界高呼:「這是一部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」,「這是輝煌之作」,「這是英語文學的偉大創舉」等等。


[編輯] 新名詞
這部小說的英文名字「Catch-22」已經進入英語詞典之中,成為常用的英語辭彙。它代表了統治者對於民眾的愚弄,也代表了民眾對於統治者的抨擊。

另外,這個詞在英語中也象徵人們處在一種荒謬的兩難之中。如:一個人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不能得到一個工作,但是他又因為沒有一個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經驗。


[編輯] 電影
名稱:Catch-22
國家:美國
拍攝地點:墨西哥
導演:邁克·尼科爾斯 (Mike Nichols)
編劇:Buck Henry,他也在影片中扮演角色(一個羅馬市警察的第一個鏡頭)
主演:奧森·威爾斯(Orson Welles),阿蘭·阿金(Alan Arkin),安東尼·博金斯(Anthony Perkins),馬丁·西恩(Martin Sheen),喬恩·沃伊特(Jon Voight),諾曼·費爾(Norman Fall)等。
上映:1970年06月24日。
片長: 122分鐘

[編輯] 戲劇
1971年,約瑟夫·海勒將他自己的這部小說改編成同名戲劇。

(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vonne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